如今,网购早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有着不少人热衷于不断在网上下单购物,每天都收到快递也早已不足为奇。

  不过在英国,有位独居老人Ramann Shukla,他长达18年的网购经历却引发了大众的广泛讨论。

  自2002年开始,网购在英国逐渐兴起,成为一股新兴潮流,Ramann也受此影响,走上了网购之路。让人惊讶的是,他这一买就是18年,从未有过停歇。快递员成了他家的常客,甚至需要专门安排一天时间,专职为他派送包裹。

  他那套三居室的房子,从卧室到客厅,每个地方都被快递包裹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而且,房子外面的两个车库以及小花园也没能逃脱被包裹“占领”的命运,同样被堆得密不透风。

  更令人咋舌的是,为了安置这些尚未拆封的新包裹,他特意租用了24辆超大垃圾车来装载。

  直至他64岁那年因心脏病突然离世,这场不为人知的购物狂热才浮出水面,被众人知晓。

  他的弟弟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全是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起初,弟弟只是按常规来整理他的遗物,然而,当他拆开第一个包裹时,不禁愣住了——里面竟是一本保存得近乎崭新的复古漫画。他随手上网查询了一番,发现这样一本漫画的起拍价至少要12英镑。

  多达六千余本的复古漫画、四千余册珍贵书籍整齐罗列,还有李小龙的限量版周边产品、漫威系列的全套精致手办,以及肯尼迪、丘吉尔等历史名人的亲笔签名照片,各类模型更是应有尽有——船模、汽车模型、火箭模型……让人目不暇接。

  就连在二手市场上都极为少见的旧式电子设备,这里也样样不缺。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还藏有五套产自德国的飞利浦化学仪器,以及上千套实验设备。

  虽然我们已没办法弄清楚他大量重复购买这些仪器的具体原因,但当下这些东西无一不是价值高昂、极为珍贵。

  专家团队花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仔细清点,这六万件快递的总价值终于得以明确。由于其中包含大量早已绝版的书籍等珍贵物件,倘若有买家愿意出高价收购,预计这些藏品,最高能售出4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00万)。

  一位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独居老人,竟在悄无声息中积攒了如此巨额的财富。究竟是什么因素致使这位老人如此痴迷于疯狂购买快递?

  “我买的这些东西各式各样、什么都有,都是我为退休后准备的投资。等以后不工作了,我就靠卖掉它们来维持生活。”

  对他而言,这些包裹从来不只是简单的物品,更是他对未来生活的保障和投资。于是,十八年来,他日复一日地下单、收货,从未停歇,家中的包裹越堆越高。

  可惜的是,Ramann 却因为心脏病突然离世,没能好好规划退休后的生活。

  他的弟弟在接受采访时说,哥哥一直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是从哪里省出这么多钱来购物的?又为什么买了却从不拆开?至今,都没人能够真正说清。也许,答案从一开始,就只藏在 Ramann 一个人的心里。

  若要理解Ramann近乎偏执的购物行为,常年情感上的缺失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长期独居的他,生活中缺乏稳定而亲密的情感联结与人际互动。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他的世界渐渐缩小,只剩下自己和那些不断送来的包裹。没有亲人在旁,也少有朋友关怀,他的内心如同无人照看的土地,日渐荒芜。

  而在这种状态下,源源不断的快递,成了他某种形式的情感补偿。每一个新包裹的到来,仿佛都是一次被回应、被重视的微小仪式,给他带来短暂的宽慰与满足。他不断堆高那些未拆的纸箱,实则是试图借它们填补内心的空缺,在物质的包围中,寻找一丝虚幻的温暖与安全感。

  在上海嘉定某小区,有一位66岁的王阿姨(化姓)常年独自生活。近年来,她越来越依赖于网购,家中快递盒堆积如山,其中很多甚至从未被打开过。

  从去年五月开始,陆续有小区居民因异味和蚊虫问题对她家进行投诉。记者实地走访时,在楼道里甚至看到了蟑螂。走进屋内,更是发现整个空间几乎被各种物品填满,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老人只能在堆积的货物之间勉强移动。

  王阿姨的女儿远在异国他乡生活,她和亲戚们也早已没了往来。社区工作人员考虑到她可能孤独,多次尝试联系她的家人,想通过亲情关怀来缓解她内心的孤寂,可始终都回音。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多次与王阿姨耐心沟通,在得到她的同意后,终于协助她对家中进行了清理。

  然而,时隔一年,当记者再次到王阿姨家回访时,发现情况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房间又一次被堆积如山的快递堵得严严实实。更让人吃惊的是,她居然还另外租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包裹。

  她购物时常常一箱一箱地买,所购物品范围很广,从黄金珠宝、收藏品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都有,这些大多是她看直播间时冲动下单的,实际上并非日常生活所需。

  在这疯狂采购行为的背后,除了能获得瞬间消费带来的愉悦感,还隐藏着她难以言说的担忧:她卖掉了市区的房子搬到嘉定居住,特别担心别人知晓她手头有积蓄后会来找她借钱。所以,她索性选择“把钱全花出去”,让旁人没法开口向她借钱。

  实际上,在特定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囤积倾向。但当这种行为发展成“什么都不能扔、什么都用得着”的固执念头时,就可能从正常习惯转变为一种病态心理。

  从精神医学角度看,囤积障碍被认定为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往往难以舍弃物品,即使这些东西早已失去实际价值。他们对物品有着异常强烈的情感联系,仿佛这些物件代表着他们的记忆和自我价值。像Ramann和王阿姨的行为,正是这类情况的典型代表。

  他们常常控制不住地购买和收集,物品堆积得越高,内心却越感到安定。在这些患者的认知里,这些物品不仅是财产,更是安全的象征,甚至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最热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