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以“贸”为名,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形成以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双轮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以“贸”为名,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构建形成以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双轮驱动”,以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区域国别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建校以来,以裘劭恒、汪尧田、王新奎、周汉民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在香港基本法起草、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浦东开发开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为党咨政、为国建言,著书立作,学校涌现出一批批学者的优秀著作。
2025年,“十五五”规划之年,亦是学校建校65周年,图书馆特别推出“贸大文库教师著作巡礼”专栏,全面梳理学校学科发展历程,以学科为视角,生动展现建校以来我校教师在各研究领域的著作成果,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科研著书热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学校新发展格局,为建校65周年献礼。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统计学学科现有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统计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统计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科评估,我校统计学学科多年位列全国20%-30%。学科的科研成果突出:统计学学科带头人汪荣明教授、刘永辉教授和张日权教授分别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学科教师在《中国科学》《统计研究》、AOS、JASA、JRSSB、JMLR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学科的教学成果丰富:教师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在线门。学科的社会服务显著:教师发挥学科优势,主动服务贸易强国建设和区域发展,在上海自贸区、进博会及“五个中心”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与海关总署共建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上海),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研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指数,出版多部指数研究专著,深度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并在博览会现场发布贸易指数,助力贸易强国建设和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商务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连续六年合作开展“访万企,读中国”社会调查项目,组织师生深入调研全国千余家企业,形成上百万字调查报告,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当前,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统计学学科有更大作为。学科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本书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演进与国际经贸格局变迁研究”(15ZDA058)共同资助。本书包括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系列报告、国家画像和扩展性研究共三篇二十三章。基于大数据技术,本书共编制和计算了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活力指数、贸易潜力指数、贸易阻力指数和贸易信心指数等5个综合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发展轨迹进行科学、精准的画像。本书不仅从总体层面上刻画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还从21类商品视角深入分析中国与中东欧各国贸易发展的竞争力、活力和潜力所在。本书不仅适用于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也适用于外贸企业参考咨询。
本书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演进与国际经贸歌剧变迁研究”(15ZDA058)共同资助。正如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曾五一在本书序中所说:“《中国—其他金砖国家贸易指数报告》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经贸指数研究院继《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报告(2017)》之后,再次推出的又一重要成果。以刘永辉教授和周昀博士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为切入点,编制了展示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商品状况的统计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双边贸易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来编制和计算进口市场占有率、交叉进口市场占有率、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交叉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和进口贸易相似性等一系列指标,通过解读这些指标,重点描述与分析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商品的全貌。”
本书获得海关总署决策咨询重大课题“全球贸易风险监测预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的统计研究(19BTJ036)共同资助。202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热度不降反升,双方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疫情常态化下,双方相互依赖的贸易关系还将长期存在,且越来越紧密。但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巨大差异、经贸结构的雷同都将阻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协调发展。鉴于此,《中国—东盟贸易指数报告》通过构建、计算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活力指数、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指数和贸易信心指数,从海关编码(HS编码)的21类货物贸易入手,对双边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优势等贸易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相较于出口贸易指数的研究,本书还对中国与东盟及成员国间的进口贸易指数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更全面地展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优势与不足。
本书获得海关总署决策咨询重大课题“全球贸易风险监测预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的统计研究 (19BTJ036) 共同资助。为衡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也为给进博会的国内进口商、国外出口商提供决策依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经贸指数研究院的3位专家领衔编写了本书。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宾国贸易指数,介绍了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活力指数、贸易效率指数与贸易关注度指数在内的“四大指数”,阐述中国与主宾国的贸易概况;第二篇为国家画像,描述中国与各主宾国的双边贸易状况;第三篇为产品画像,阐述中国与各主宾国在不同产品上的贸易状况。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本书不仅编制了出口贸易指数,还编制了进口贸易指数。基于进博会视角,从进口的角度重点分析中国与主宾国的贸易状况,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从主宾国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相似性等指标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扩大进口,促进双边贸易。二是本书不仅介绍了主宾国的国家概况,还详细描绘了中国与各主宾国在不同产品上的贸易情况。为深入反映进博会溢出效应下的中国与各主宾国在不同产品上的进出口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优势的发展变化,本书所介绍的的贸易指数不仅包括国家间的贸易指数,还包括《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下不同分类产品的贸易指数,以期能及时、准确、深刻地对中国与主宾国的双边贸易状况进行细致刻画。